戴蒙萌昆剧京剧谁是国剧谁是中国戏曲的代表

引言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了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通过的这19项文化遗产中,中国昆曲名列榜首。中国昆曲何以获此殊荣? 这一事件,是不是已经在实际上承认昆剧为中国国剧的地位?

但在现实中京剧显然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一个窗口,京剧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京剧成了一种文化象征,是绝大多数公认的国剧,比如在《北京欢迎你》的MV里是用京剧唱出“北京欢迎你”的。

那么昆剧与京剧到底谁是国剧? 谁才是中国戏曲的代表?

一、何为国剧?

“国剧”这一名称从何而来? 1924年留学美国的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熊佛西等,用英语先后自编自演了根据我国古典戏剧改编的《杨贵妃》和《琵琶记》,大获成功。1925年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等先后回国,他们合作成立了“中国戏剧社”,提倡“国剧”。何谓“国剧”? 即是

“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这样的戏剧,我们名之曰‘国剧’。”后来梁实秋在《悼念余上沅》的文章中说:“这所谓‘国剧’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京剧’或‘皮黄戏’,也不是当时一般的话剧,他们想不完全撇开中国传统的戏曲。但要采纳西洋戏剧的艺术手段。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他们还希望能有个‘小剧院’来做实验。”

此外,“国剧”一词,三四十年代流行一时,指的是京剧,京剧博大精深,梅兰芳访问美苏,赢得国剧大师桂冠。目前在海外称京剧还有“国剧”之说。

解放后,我国对文艺实行“百花齐放”方针,“国剧”之称早已消失,每一剧种在我国和五十六个民族一样都是平等的。“国剧”的称谓已成历史,若说国剧的话。那么凡是植根于中华大地、具有浓郁的民族魂魄、民族风格、民族风情的戏剧品种与作品都是国剧。在此要特别说明,在本文中引用的“国剧”与其历史概念是不同的,则主要指能代表中国戏曲特色的,一国的代表性剧种。因此只有能代表中国戏曲特色的戏剧才能被称之为国剧。那么昆剧与京剧哪个更能代表中国戏曲呢?

二、中国戏曲是什么?

中国戏剧的“虚假”性原则。为戏剧赢得与现实的“距离”,故舞台上可以“以鞭代马”。以

“虚假”为艺术原则,中国戏剧逐渐形成“夸张”、“优美”、“规范”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戏剧最善于以“歌之”、“舞之”等夸张的形式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喜悦则手足舞蹈、悲伤则捶胸顿足,净丑之脸谱、生脚之厚底靴、旦脚之水袖等皆属夸张。这种“夸张”的表现同时是

“优美”的,这在生、旦等脚色的舞台表演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形式的“优美”不仅表现在表演上,也表现在人物妆扮、舞台布置等方面。“夸张”与“优美”两种表现形式的结合正是其表现形式的“规范性”,这主要表现在以脚色综合制为核心的艺术表现体制,生、旦、净、末、丑,各门有各门的规矩,手、眼、身、法、步皆极其讲究,行、立、坐、卧都须中规中矩。

据考察,中国戏曲的剧作体制、表现手段、舞台功能等的完备,昆剧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虚实相生”二分法是昆剧的创造法则。纵观当代包括京剧在内的各种戏曲,其表现手段和法则,无一超出昆剧的范围(非指具体形式)。现代题材戏曲的象征和虚拟能力。往往远逊于传统昆剧。因此,中国古代戏曲的真正“黄金时代”,非昆剧莫属。“中国戏曲学”乃至“东方戏剧学”的创造法则悉为昆剧所包容。

三、昆剧才最能代表中国戏曲,才最该被称为国剧

就我个人观点来说,我认为昆剧更能代表中国戏曲,更应该被称为国剧。昆曲可以说是民族戏剧、文学、音乐等多种民族艺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会聚和凝结。

(一)从民族戏剧的角度看

昆剧最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戏剧的民族特色,也代表了民族戏剧的最高成就。1956年郑振铎在有关昆剧的一次座谈会上曾说:有个幻想,也是愿望吧,假定我们有个国家剧院,如同莫斯科歌剧院一样,贴出海报去,头一个肯定是昆剧,因为真正能表示民族戏剧的最高成就的还是昆剧。”

自咸、同以来,皮黄大兴,名角辈出,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京剧”几同于“国剧”,它既是

“影响最大的”剧种,也是凌驾于包括昆剧在内的其他地方性剧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昆剧高过其他各类已消亡或仍存活的戏剧,主要在其规范性的表现形式。首先,昆剧的脚色体制与其他各类戏剧相比是最完备的。民族戏剧的脚色体制,从早期南戏的五门或七门,到传奇盛期的“江湖十二色”,再到乾嘉折子戏时代的五大家门、二十小家门,正因有如此丰富完备的脚色制,昆剧才可以基本上应付对各类人物身份、性格的表现。昆剧的脚色制与其他剧种相比,京戏以及各种地方戏都存在缺憾。京戏的分行虽也较细致,但其总体上乃是生、旦、净、丑四大门下进行细分的。昆剧脚色体制的完备细密,在根本上保证了其表现形式的相对规范。其次。昆剧是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文人戏剧”。昆剧是真正以“文”(文学剧本)为根本的戏剧,“戏”(戏剧性表演)是为“文”服务的,是文士所作传奇剧本的载体。文士及其所作传奇剧本在戏剧中的决定性地位,保证了剧本的相对稳定。完备的脚色体制是在大处决定了戏剧表演的规范性,剧本的相对稳定,则在细处更进一步保证了昆剧表演的高度规范性、乃至定型。

(二)从中国文学的角度看

中国戏剧源起于民间,在其初始本无所谓文学。元明以来,中国文人参与戏剧编演,情况很快发生根本性变化。自魏良辅等改革昆山腔之后,南曲风靡。文人为文学、文化的载体,熟于经史、善长辞赋的文士一旦加入到剧本编写的行列,即将中国文学深厚的传统带入到杂剧、传奇的写作中,故民族戏剧虽成熟甚晚,但很快被提升到相当高的水准。从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而言,昆曲的文学成就都值得特别称道的。从继承传统的角度而言,昆曲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南北曲的写作。

首先,从韵文结构看,南北曲的“套”是继唐大曲、宋词“套”之后的更进一步的探索。

其次,从代言的角度看,杂剧、传奇中的南北曲将代言体韵文发展到近于极致。南北曲的写作之难,概括而言主要是:杂剧家、传奇家须设身处地,写人须人肖其人,写景则身临其境,所以需

“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诗词文采贵典雅蕴藉,而戏剧观众既有高才博识的文人学士,又有斗字不识的贩夫走卒,故南北曲需“雅俗兼收”(臧懋循)、“贵机趣”(李渔);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生、旦、净、末、丑各色功能不同,须考虑庄谐映衬、冷热调剂、劳逸均衡等问题。

此外,由于戏剧剧本是供于舞台演出的,因客观情境的需要,除南北曲之外,诗、词、文、赋以及其他实用性文体都可能被兼入传奇中,从而使得明清时期的传奇大多“文备众体”。孔尚任云:“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至于摹写须眉,点染景物,乃兼画苑矣。其旨趣实本《三百篇》,而义则《春秋》,用笔行文又《左》、《国》、太史公也。”

(三)从民族音乐的角度看

昆曲曲调流丽婉转,悦耳美听,数百年来风靡大江南北,直至近现代的一些文人学者,史家如顾颉刚、范文澜,语言学家如赵元任、罗常培、刘半农、吕叔湘、王力,文学家如郑振铎、俞平伯、陆侃如、游国恩、郭绍虞、沈从文,皆雅好昆曲。数百年来,昆曲之所以为国人、特别是为文人学士所好,是因为昆曲唱是最具我华夏民族特征的唱,是真正的“民族唱法”。

之所以认为昆曲唱是最具我华夏民族特征的唱,首先是因为昆曲唱在根本上是由我们汉民族的

“文”(文学、文字)所决定的,故洛地先生曾将这一特征简要归结为:“以文化乐”、“以字声行腔”。其次是因为昆曲唱及其达到的文化高度,并非是由魏良辅或梁辰鱼一两个昆曲家在十数年间偶然发明创造出来的,而是我华夏民族两千余年“歌永(咏)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中国文艺偏重个人情志的抒发,不重身外世界的描摹,故文学中抒情类比之叙事类为更发达,叙事类戏剧晚出;绘画中写意高于工笔。

魏、梁的“时调”、“新声”,实际上是以对此前唐诗唱、宋词唱的直接继承为前提的。在这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昆曲唱是我华夏民族两千年“歌咏言”传统的继承、发扬。

四、与昆剧相比,京剧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戏曲,不该称为国剧

我们依旧可从上面几个方面分析京剧之所以不能称为国剧,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戏曲的原因。

(一)从民族戏剧的角度来看

首先,京剧的脚色体制并不如昆剧发达。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其次,京剧的文学性不如昆剧强。昆曲的剧本多为“传奇”,少数是“杂剧”,是正统的中国戏曲剧本构成的形式,作者多为文学家、剧作家或知识分子;京剧是俚俗的剧本。传统剧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姓名有的不可考。

(二)从中国文学的角度看

昆曲的唱词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京剧唱词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变体到十字句,有着源自说唱文学的痕迹。

(三)从民族音乐的角度看

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称虽有一样的,但曲调随字的四声阴阳不同而变化;京剧是所谓板腔,由少数十分单调的曲调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黄两种,是上下句的说唱文学套上音调而构成,本质是吟哦)加以几个变型,型式少,调子往往听来千篇一律。因属吟哦,所以才以板为单位拉长缩短,这就是板腔的来源——说唱文学的“吟哦”。因而,昆曲是中国古典歌剧,京剧不是歌剧,是来自说唱曲艺的“说唱剧”。它唱的不是歌,而只是唱“话”(这是从本质而言)。昆曲的音阶大部分是五声音阶,少部分是七声音阶构成;京剧则由七声音阶构成。昆曲的语言是中州音韵的国语,有些演员喜用深度苏州方言化的语言进行演唱;京剧则以国语为主,有些有湖广音。

(四)从表演艺术的角度看

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加上属于节奏乐器的拍板);京剧的主奏乐器是京胡。昆曲基本上是随着唱腔而有舞姿,每个乐句甚至字词都有由代代传下来的固定身段及表情来表演出来;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在武戏中尤其可以看出来。京剧在武打时是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昆曲则是边舞边唱,舞(打)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

五、昆剧的成就及结论

昆剧是无可替代的占典艺术。是中国的国宝。表现如下:

1.昆剧所展示的综合性特点是极其完善的,它将“载歌载舞”的戏曲艺术推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顶峰,至今没有哪个剧种能够超越。昆剧为其它剧种奠定了一种综合性表演——“唱、念、做、打” 的基本模式。

2.昆剧的舞台表演、演唱技术等方面都被锤炼得极其精湛。今天其他剧种的演员还在把昆剧的著名段子当作基本功训练的必修课,此所谓“昆训”之说。

3.昆剧的剧目之多,承前继后地囊括了民间许多传奇,成为各剧种移植的故事源。由于文人雅士参与较多,这些剧本又极有文学价值。

4.由于昆剧的前“国剧”地位,它在曲谱文卷遗存方面是其他剧种远不能及的。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一书中就收有4466个曲牌。

5.昆曲演唱对发声用气、口法、润腔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魏良辅的《曲律》、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沈宠绥的《度曲须知》等,都是明清以来有关昆曲唱法以至声乐理论的重要著述,对我们研究昆曲的唱法和中国戏曲的声乐理论,直到今天都很有价值。

6.昆腔使用曲牌体音乐结构。它由许多独立的曲调(曲牌)按照戏剧需要联缀而成。

7.昆曲在音乐(腔)与歌词(文字)的结合上,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汉语是声调语言,音和字的结合极为重要,把字唱倒(音与字的声调相背)就会让人误解词意。昆曲很讲究“出口腔”(或称腔头)。

8.昆曲深化了汉语在咬字方面所能显现的特殊美感。昆曲在咬字上的最基本要求是,交代清楚每个字的头、腹、尾,讲究字头要有喷口,字腹要圆润,字尾要做刭归韵准确干净,以达到“字正腔圆”的最佳效果。

昆剧是有资格成为中国国剧的。在中国三百多个剧种中,昆剧艺术审美是最古老、最优秀、最完善的一个剧种。她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她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学的最美体现,传统表演艺术的最高典范。传统戏曲音乐体系的最后遗存。她产生过4000多种剧本,至今留存的尚有2600多种。她的表演载歌载舞,唱做并重,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早已成为其他许多剧种的学习母体和范式,故此有“百戏之母”之谓。她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于音乐声腔,2000多曲牌构成的曲牌体音乐体系是无与伦比。昆剧在数百年的历史中鼎盛过、衰弱过,但是没有间断过,就是因为她有文学、表演、音乐声腔的“三足鼎立”。几回回死而复生,足见她的生命力有多么强韧。

昆剧的产生,不仅是昆腔自身发展的成熟标志,它还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标志,它又是我国最雅化的剧种,因此,它能够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文学朗诵、戏剧表演等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而一度成为中外公认的“国剧”,被誉为“百戏之祖”或“百戏之乳”。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