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对真实的一种群众性的和共同的感受,就是通过整个观众厅和舞台上的人们来表现对真实的一致的、共同的感情。”——列夫托尔斯泰

戏曲文化一直活跃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在古代没有消遣方式时,人们会靠戏曲来丰富生活。戏曲总是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各种不同的戏曲流派带给人的感官体验也不尽相同。戏曲不同于阅读时带来的想象空间,而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

戏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支奇葩,历经千年经久不衰,为观众们展示出一副副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其中很多经典的桥段,很多戏曲爱好者也是信手拈来,戏曲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戏曲的发展历程时间悠久,其起源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一种说法是戏曲文化源自宗教祭祀仪式,在古代社会中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民众对鬼神的重视程度很高,因此会出现很多祭祀活动,戏曲文化的雏形就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显性。

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浅析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演变进程」

在文献《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中有明确表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成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今天仍然活跃着。”由此可以推断关于戏曲文化是源自宗教祭祀仪式是有迹可循的。

其二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戏曲文化是源自宫廷歌舞,在古代社会中,帝王或是王室家族一种娱乐活动就是安排歌舞进行赏乐。所以戏曲文化的来源是这些表演者,他们无论是表演弹奏还是歌舞,从某种层面上和戏曲文化不谋而合。

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戏曲文化是古代歌舞的一种衍生,歌舞本来给人感觉就是灵动美感,不同于别的文化表现方式。中国戏曲文化就在此处酝酿发展,为后世提供宝贵文化体验契机。

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浅析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演变进程」

其中戏曲分为五种不同的戏曲剧种,分别是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其内容构造模板大致是源自一些经典名著、民间流传故事、历史故事等等。唱腔也是丰富多彩,分为四大声腔系统,有皮黄腔、昆腔、梆子腔,空腔。

打破时空局限性,以唱演形式塑造人物饱满鲜明的形象,外形的塑造别具匠心之外,通过韵律也真实想提升戏曲文化表现力的内涵和质量。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戏曲文化实乃中华文化精髓之所在。中国的戏曲文化表现手法灵活,暗喻现实社会环境或是某一特定的指代对象。“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这就体验出中国戏曲文化打破传统西方歌剧“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牢笼局限性”。

戏曲文化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也各有千秋,其顽强的生命力让它走过一次次的文化冲击的洗礼成为中华文化的不朽丰碑。汉朝时期,“百戏”开始在民间兴盛起来。“百戏”不单单只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是融会贯通汉朝表演形式的整合。它身上蕴藏着多种民间文化,散乐、杂技等等,所以“百戏”极具包容性。

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浅析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演变进程」

正因为这种包容性,让它一度风靡于汉朝,成为汉朝戏曲文化的中流砥柱。“百戏”又名“角抵戏”,其中最出名的一出莫过于《东海皇宫》,大致内容讲述精通法术的黄公在降服白虎的过程中老马失蹄最终葬身虎口的故事。这出戏曲的表演,有跌宕的故事情节,特定的服饰装扮。

这出《东海皇宫》因此被戏曲研究专家定义为中国戏曲的开山鼻祖。汉朝覆灭之后“百戏”依旧存在,盛行直到隋朝时期。由此可见,“百戏”在中国戏曲史上是先驱,为日后戏曲文化的发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孕育日后更加优秀的戏曲文化提供契机。

戏曲文化发展到唐代,在这个民风开放的朝代,戏曲文化又一次进行革新——弄参军。弄参军是唐朝一种新的表演模式,弄参军名字的由来很有意思,”参军”是一种官职的称谓,弄”是一种表演角色或是节目的代称。弄参军这种表演形式和内容,是经过一系列准备,精心编排之后才能进行演出,极具仪式感。弄参军的涉及范围很广,不仅仅流行于大众之中,在皇室王宫中也有一席之地。

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浅析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演变进程」

弄参军中有一个经典桥段,《望夫歌》熟知范围较为广阔。关于弄参军在《吴姬》诗中也有记载:“楼臺重迭满天云,殷殷鸣鼉世上闻,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絃管弄参军。”就描绘出一幅白云重叠楼台上,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正在表演弄参军。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戏曲演绎建筑和活动,它们的出现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性基础。庙会和瓦舍的显形为戏曲的表现提供了固定场所和发展空间。有了专业的表演舞台之后,自然会吸引游客观众,一定程度上提高演绎人员的唱曲水平。

有观众们观看表演的需求,也让戏曲表演者为了迎合观众从而更加用心的打磨精进演绎水平。宋朝时期出现杂剧,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化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一种正式系统的文化表演形式。杂剧不仅仅包括戏曲,还囊括了宋代各种类型的歌舞。

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浅析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演变进程」

杂剧以歌舞开场,歌舞结束后穿插正杂戏,表演一些滑稽戏或是吟唱一些剧本故事。在文献《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宋代杂剧曲目一共280个。在名著《水浒传》中也引用杂剧相应的桥段,作者施耐庵在描述宋徽宗陪席宋江的时候,就让人演绎了一出宋代杂剧来助兴,作者对整出宋杂剧过程进行了一番详细的描绘,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杂剧的灵魂就是”杂”融汇多种表演形式,例如前文提到的“散乐”、“百戏”等,宋代杂剧的综合性很强。在杂剧的表演过程中还会穿插杂技《祝寿进香仙人》、《巧百戏》等,极大程度上满足观众的欣赏趣味。

宋杂剧发展到后期被称作“金院本”,由于宋朝被金所灭,杂剧因此又进入一个发展阶段,此时的金杂剧就是元曲的前身,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元曲包括散曲和金杂剧,其中较为熟知的以《窦娥冤》为典型代表。元曲流行延伸三朝,其内容以抒情为主,形式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浅析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演变进程」结语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历经岁月,漫长的岁月演变沉淀出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戏曲文化是人们对生活艺术的一种升华,作为中华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义务将其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枯萎,应当被重视,让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

《吴姬》

《武林旧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