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是国家保留的地方戏种,现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多年从事皮影雕刻与研究的专家侯丕烈,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孝义皮影还被国家邮政部发行了“中国特种邮票”4枚。为弘扬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孝义市政府于数年前投资兴建了“皮影艺术博物馆”,专门收藏整理有关皮影的文化实物及剧本。在孝义北独村,武氏皮影世家常登台演出,并多次应邀去英、美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为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能发扬光大,笔者多次前往孝义,以探本溯源。

皮影戏的由来

皮影与剪纸艺术有关,演出中又配有当地的民间社火音乐,是一种喜庆的艺术形式。

它是现代影视艺术的鼻祖,属一种综合性的传统民间影戏艺术。就中国传统影戏而论,可分为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孝义属皮影戏,也叫“灯影”、“影子戏”。它是用灯光照射,用兽皮(主要是牛皮,质地硬)作成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有“灯形变幻映事实,皮人作戏传真情”的说法。

皮影艺术究竟源于何时?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说,春秋战国时,观音菩萨三渡华阳县,一次,他发现华阳县有灾难要降临,就在离华阳很远的地方,以佛光为幕,以竹叶为影,自己打坐在蒲团上,演唱戏人行善之类的故事,华阳县百姓纷纷赶来观看,因而解脱了灾难。后人即仿照这种方式创造了影戏。

皮影专家侯丕烈考证的说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设教于西河(即今孝义),夜晚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魏文侯听于侧,三贤设其影乐”,(三贤是指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均是春秋名士)。至今孝义有传说,故有皮影发源于孝义的说法。

再就是《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词:‘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谱音家弦歌之。”这便是史书对皮影最早的详细记载,此为公元前140年。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孝义皮影戏」

后来,人们对于皮影的渊源还有更多的考证,多数人认为皮影戏是形成于唐代,到北宋年间兴盛起来。当时的瓦肆中有专门的影戏演出。宋代无名氏《百宝总珍》影戏条中记载着一个宋代皮影箱的内容:“大小影戏分数等,水晶羊皮五彩装。影人分大、中、小三等,大的约五小尺,中、小的有160个。这些史话中的影偶竟多达1200头,可见宋代皮影戏规模之大。”又《武林旧事》中记载:“每逢上演皮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这和《中国皮影戏发展史略》一书中的说法“影戏约兴于北宋初年”是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孝义现在收藏有中国最早的皮影,黑色,影人有一尺高,刻工粗犷,考证是金代的作品,距今约700余年。

皮影戏的演变和发展

孝义皮影戏,由皮影艺术的雕刻、绘画而来,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古朴绚丽、多姿多彩,是蕴藏在民间文化中的一朵艺术之花,也使得孝义获得了“戏曲之乡”的美名。

早在北宋时,孝义就有了皮影演出的班社,而且还有专事影人雕簇的艺人,可与当时的京城汴梁相媲美。1980年夏,在孝义新城东北隅发现的一座北宋末期的古墓内,共两侧壁画上就有数个儿童,有的吹着唢呐,有的手持影人,于草坪上玩耍的描绘。之前的1953年,在孝义张家庄发掘的一座元代古墓里,墓壁上也有8幅纸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二年五月王同乐影传家共守其职”的落款。说明从元代起,孝义已有影艺世家。史载,明朝武宗正茂三年即1508年,在北京举行过一次百戏大会演,当时就有皮影戏班的演出。现在孝义北独村居住的武海棠先生家,相传已有七辈人操作皮影戏,如今他家的皮影班社,农闲时仍外出演戏。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孝义皮影戏」

清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孝义皮影班社达到60余个,皮影雕簇技术更为精湛,剧目日益丰富。因皮影戏演出灵活轻便,富有神奇的幻想,清嘉庆年间,王妃和阿哥们还把皮影召进皇宫,出资置买戏箱,重金聘请艺人长期演出。在乡下,则有平遥、祁县、太谷数县的商贾,聘请孝义艺人搭班说戏,或远去宁夏、内蒙、河北、辽宁,为山西籍的商人演出。如艺人杨二楞定居宁夏,张贤保历河北、辽宁、黑龙江演出,终身未归,在孝义影戏界颇负盛名,为后世传师。至清末民初,孝义皮影戏出现了极为兴盛的黄金时代,著名艺人比比皆是,如王宝栋竿工精熟,操技藏神。张立广铜音铁嗓,月惊星迷。井润元专说闺门戏,人称“小姐班”。李付德擅长喜闹剧,誉为“哈哈班”。此外还有张万年、于吉荣、宋广德、耿富有等一大批青年艺人各显千秋,蜚声一时。

抗战爆发后,孝义皮影班社的好些艺人,纷纷参加革命队伍,成为解放区各个革命剧社的文艺人才。全国解放后,孝义的皮影社团还有10余家,后归文化局所管,即现在的孝义碗碗腔木偶剧团。现在孝义保存的旧戏台有110多座,其中很多是演皮影戏的专用戏台,皮影戏在群众中仍有很好的印象。

孝义皮影戏的流派

孝义皮影戏分为两大流派,一是皮腔纸窗影戏,二是碗碗腔纱窗影戏。

孝义的皮腔纸窗影戏流传年代久远,是民间艺人将牛皮、驴皮雕镂成各种人物、动物、场景的平面形象,作为演戏的道具,用当地的语言和演唱方法创作出的一种旋律和唱腔,韵味独特,称为皮腔,是孝义土生土长的一种声腔艺术。皮腔主要的乐器是小唢呐、笙、笛子,也被当地人称作“吹唱艺术”。

皮腔表演时,由艺人操作皮人并伴唱,也有由其他艺人伴唱的。皮腔的影人通常有一尺多高,比碗碗腔影人稍大,但雕镂及造型不如碗碗腔影人精细。皮腔影戏上演时,主竿是安于操作影人的胸腰。以麻纸为窗,即屏幕,凭借吊在窗后的灯光亮影,牛皮人竖立在屏幕上,由人用尺数长、筷子粗的棍顶住皮影,做出各种动作,并伴有“影人”的对话、说唱和对打。

往日因没有电,凭借的灯光是麻油灯或汽灯。台子不大,最适合在堂会上或小村庄里演出,供百余人观看。皮腔影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封神演义》、《西游记》的故事,如《黄河阵》、《万仙阵》。演整本大戏时则加演“打台”小戏,没有唱腔,道白也少,以武打为主。一班戏有七八个人即能演出,有“紧七慢八九消停”的说法。孝义的皮影班社有数十家,民国初年有名的艺人有武启家、田忠则、马二红、那鹏飞等,著名的班社是“五美园”、“二义园”、“增盛轩”。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孝义皮影戏」

孝义的碗碗腔纱窗皮影戏,则是源于清光绪年间,因遭年荒,陕西艺人流落孝义,为谋生与本地搭班组社,因演唱时有一种形似碗碗的铜铃伴奏,故称碗碗腔。陕西艺人在孝义也收徒传艺。碗碗腔影人虽小但镂刻精细,着彩色,用纱布做窗比麻纸的要清亮许多。同样是几块牛皮做影人,三根签顶着,但主竿却安放于操作者的肩背,不仅影人转动灵活,操作也方便。碗碗腔皮影戏的乐器有胡胡、二弦、月琴、铜铃,与皮腔的曲调、板式显然不同,被称作“月影”、“月调”。其韵味优美、抒情性强的唱腔,也受到当地中路梆子、皮腔的影响。经常演出的宫庭戏如《九莲珠》、《富贵图》、《观音堂》等,在解放后终于搬上了舞台。孝义碗碗腔剧团所演出的现代戏,竟成为风扉全省、全国的优秀地方保留剧种。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孝义皮影戏」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孝义皮影戏」

近代以来,由于碗碗腔影戏的兴起和班社的增多,孝义境内原有的皮腔影戏逐渐地合二为一,浸透于碗碗腔影戏或戏剧的发展之中。现在,碗碗腔或皮腔影戏日渐被戏剧代替,但作为古老的地方剧种,于民间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对孝义本土文化的发展及人民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