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波诡云谲的剧情,生动缜密的叙事逻辑……最近,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引起了不少戏剧爱好者的关注。它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也是大戏看北京•2022老舍戏剧节展演剧目之一,将于11月4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预演,后续开启全国巡演。这版舞台剧3个小时的演出,能否呈现原著故事内核?难点有哪些?对此,该舞台剧导演赵淼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创排过程,以及对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看法。

导演赵淼戏剧最大的目的是进入人们的内心
  导演赵淼。主办方供图从70万字到“3个小时” 《两京十五日》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70万字的篇幅、两千两百余里路的星夜奔驰,连续反转的剧情……让这部作品成为书粉心中的“神作”之一。小说内容体量巨大,这给舞台剧的改编带来了难度。2022版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的演出时长大约是3小时,赵淼一度陷入剧情取舍的两难境地,“但我们会努力将原著中的‘神’充满舞台,让剧中人物的‘魂’附在演员身上。” 初读原著,赵淼觉得这是一部悬疑小说,仔细一琢磨,觉得它其实写了一个有关成长、信任以及命运抉择的故事,“所以我想,改编时得能够把这种感觉转移到舞台上”。他努力寻找戏曲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连接点,“舞台剧是一种现场的艺术,与电影、文学等比起来,这是一个短板。让戏剧更多地承载文学内容,就得用好它的现场性。” 因此,创排这部戏时,包括赵淼在内的主创团队定下了几个原则,“第一,故事的主核精神不能动;第二,戏剧是假定性的,情感是真的,我们所有的手法都是让观众知道这是假的,但却能在内心引发对真实场景的联想。” 他举例道,比如太子乘坐的宝船,现实中体型巨大,但在舞台上可能也就两尺长,“就是要在舞台上制造这种梦幻、虚拟的表演,这可能是我们从文学改编到舞台的一个大方向。” 从剧本来看,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强化了故事的悬疑感和快节奏。“很多时候,我们舞台上的转场很快,要给观众带来惊喜,不能让大家在剧场中有半点走神。”赵淼解释。戏曲元素是亮点之一从一些演出片段来看,如赵淼所言,浓缩后的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更具戏剧性和冲击力,布景的变换以及多媒体的虚实结合,实现了剧中波澜壮阔的时空穿梭。

导演赵淼戏剧最大的目的是进入人们的内心
  演员表演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片段。主办方供图 “好的艺术作品,要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相比于在舞台上营造一个写实的世界,我们更想将剧中主要人物内心的对峙、成长展现给观众,勾勒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赵淼说。 “戏曲元素”是这部舞台剧的亮点之一。他提到,比如剧中用到的音乐,有戏曲等中国传统音乐,也有当代剧场的电子鼓等等,在音乐方面,传统与现代在剧中得以重逢。传统文化元素是这部舞台剧汲取营养的土壤。排练时,赵淼希望演员去学习传统的演剧方式,去研究百戏、杂耍等等,将一些表演动作用进来,“它们能给表演带来一种力量和质感”。打斗戏则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些表演手法,包括刀、剑、枪等兵器的使用;戏曲的“起范儿”、圆场等,演员们会在日常训练中加以借鉴,最终化用到舞台剧的表演当中。 “传统文化给我们的舞台美学以支持。我想,当大家看到这部舞台剧时会感叹‘好中国’。”同时,赵淼努力在表演上有所创新,“所以也希望观众看完后说,哎,好现代。” 戏剧的目的是什么?不只是戏曲元素的运用,从演员“剧透”来看,“226个道具”“37个场景”“最快3秒换装”等等,都是这部舞台剧的特点。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预演3场后,2022版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将于11月12日至13日,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启巡演首站。之后,将前往上海大剧院、南京江苏大剧院、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等地巡演。包括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在内,赵淼已经执导了多部戏剧。总结心得,他觉得,“戏剧最大的目的就是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上”。 “也就是说,要打动观众。比如你看了一部电影觉得好,感动得无法言喻,这是好的作品。”他解释,“我期待,这次《两京十五日》所展现的爱情、亲情等,能令观众有所触动。”(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