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志陶

戏曲是集文学、音乐、歌唱、舞蹈以及美术等等于一炉的综合艺术,泰州人历来喜爱戏曲,出过不少戏曲人才,对戏曲艺术的提高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泰州人与戏曲人的关系「泰州人与戏曲」

早在明末清初,昆曲便在泰州流行。据文献记载:

康熙初,泰州的戏曲爱好者俞锦泉、王孙骖、陈端、朱光岩和寓泰的蔡豹仪、李卢西等缙绅家中,皆拥有家班,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余人,其中以俞锦泉的家班,最为出色。俞氏富甲乡里,家有园林之胜。其“渔壮园”在今施家湾,园虽湮没,其地尚称“俞家花园”。

俞家蓄有“女部”(即家班)百余人。建“舫亭”、“流香阁”专供演艺,并拥有庞大的歌舞船,经常去扬州、兴化等地演出。孔尚任曾有诗咏其家班:“俞君声伎甲江南,粉白黛绿不知数。”俞氏本人甚爱交游,精音律上诗,擅南曲、北曲,能司鼓吹笛。当时的文化名流冒襄、孔尚任、黄仙裳、邓汉仪、杜于皇等人均为其座上客,俞氏曾多次宴集、赋诗、邀观演出杂剧(孔尚任等人均有诗述及)。

泰州人与戏曲人的关系「泰州人与戏曲」

其时孔尚任正留滞泰州撰写《桃花扇传奇》二稿,写作中,曾得俞氏指点,并由其家班试演,后遂成为剧坛名作。朱光岩、李卢西的家班,孔尚任、黄仙裳等人也曾多次受邀前往观赏。陈端家住州署之西,歌舞之声终日喧阗,留得“歌舞巷”之名直传至今。

二百年前,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全国各地的诸剧种,都应召纷纷进京祝寿。当时徽班是较大的剧种,进京领班者为著名演员宝应人高朗亭。

他率领戏船渡洪泽湖,沿大运河北上,为解决衣食问题,船上置有搭台设备,沿途在高、宝、兴、泰辞里下河地区演出,风靡了里下河地区,同时也为里下河戏班播下了种子。因此,泰州人开创了里下河戏班。

过去,我听下河班名演员吴春林(名号腊红子,有“江北金少山”之称,解放后为兴化京剧团演员)谈当年里下河戏班的形成,就是受了徽班进京的影响。起初是由当地的“六书”(谐音。为人家婚、丧、祝寿等唱曲、奏乐者)组成,并由当地的一些戏曲爱好者参演,逐渐发展成里下河戏班。他们仿效徽班,以船为家,也有搭台设备,流动演出。

“下河班”以港口为中心,其演出以酬神戏为主。“下河班”最初唱老徽调、梆子腔、昆曲、地方小调,直到民国十年左右,才引进“皮黄”(京剧)。它与南通的“里河班”,浙江的“杭嘉湖班”鼎足而三。“下河班”最盛时有十多个。无外籍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不讲究“四声”、“尖团”,满口都是下河土话,却深受着当地人的欢迎。

在历史上,“下河班”为普及戏曲满足人们的娱乐生活作出了贡献。解放初出名的“下河班”就有:“毛团”、“红鼻子”、“杨腊于”、“林三”、“挎篮子”、“常山”、“吴小罐”、“杨五”等。著名演员有:石长根、谢长玉、周长志、吴春林、稽鸿培、徐公明、徐公美、唐国良、孙德麟、扈逸山等。

泰州人与戏曲人的关系「泰州人与戏曲」

泰州人爱好戏曲举世闻名。尽人皆知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梅芳大师,就是泰州人。他的祖父梅巧玲十一岁到苏州福成班学艺,后至北京得名师传授,成为京昆伶工的第一代旦角演员,并充内廷供奉,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为《同光十三绝》(同治、光绪间的十三位著名演员)之一,更有“活萧太后”之誉。梅巧玲为人仗义疏财,其“灵前焚券”一事,为时人称道。

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著名京昆戏曲音乐家,“六场通透”,亦为内廷供奉,常为谭鑫培操琴,有“胡琴圣手”之称。梅兰芳是“梅派”的创始人,列”四大名旦”之首,他是把京剧传送到国外的第一人。

梅兰芳是剧改革的先驱,曾是获得外国文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梅兰芳不但技艺高超,而且品德高尚。抗战八年,他蓄须罢演,闭门谢客,典质度日,作画为生,拒绝为日伪演出,民族气节凛然,德艺双馨,为世界人士所崇敬。其子梅葆玖承继家学,使梅派艺术薪传不断,远播海外。

泰州人编写戏曲也颇负盛名。早在乾嘉年问,当《红楼梦》小说抄本才传到泰州,泰州人仲振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把它改编成《红楼梦传奇》唱本。此唱本一经传播便风行一时。后来,他又连续编成《香雪楼》等传奇十四种。

其弟仲振履也编了《双鸳园》、《冰绡帕》等传奇。继后更有纪桂芳、李宸、汪宗沂、黄泾禅等人也编写成《星河梦》、《香囊记》、《后缇萦》、《珍珠曲》等传奇唱本。

泰州人在戏曲音乐的器乐演奏方面更是名手辈出,人才济济。泰州人演奏戏曲音乐,虽分乐工、道教二支,却同出一源,并无轩轾。乐师纪竹为戏曲演奏人众中的佼佼者。纪氏乐工世代相传,至纪竹更加精进。纪竹不仅擅古曲、昆盐和民间小调,举凡丝竹吹打无一不能,尤精于板胡。并能吹双唢呐,演奏《傍妆台》、《国际歌》,游行数十里面不改色。

解放后,泰州文化馆肖仁同志曾组织乐工、道士成立了两支国乐队,教以简谱,习以新曲,最风光时,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专人莅泰,录制成钢丝录音。泰州国乐一队与国乐二队还得到过刘荫杨、刘炽、石林、费克、武俊达、沈亚威、张锐等专家的赏识。

纪竹、胡耀西等,曾先后收聘于中央广播乐团、江苏省歌舞团、扬州地区文工团任乐师。卫乐工陈尧希“及道教的王合桃、胡耀西、王蕴华、徐源、吴承礼、沈国真等均工于戏曲音乐,皆为国乐队主要成员。

泰州人与戏曲人的关系「泰州人与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著名京昆票友红豆馆主溥侗,曾专程来泰向乐工和道士们记录失传的昆曲与曲牌。

泰州人爱好戏曲,还表现在京剧票社与票友方面。民国初年,泰州一些京剧爱好者成立了“阳春雅吟社”(中山公园花厅),数年后,转移到泰州民众教育馆和饮香茶馆内活动。解放后,泰州人还成立过“红星”、“大公”、“友好”、“友声”等京剧票社,以及后来由工人俱乐部所组织的“工人京剧队”等。

目前则有“梅乡京剧票友、戏迷联谊会”,分别活动于“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和东河公园、梅兰芳公园内。值得一提的是:

泰州还出了很多的京剧琴票,最知名的为卢文勤(曾拜名琴师王少卿之门,一度下海为梅兰芳大师操琴,后为上海戏剧戏曲声乐系教授)、马光和(任新疆京剧团琴师)、彭模(任盐城京剧团琴师)、常旭东(任扬中京剧团琴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