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传承不息」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传承了几百年,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任何历史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困境和挑战,面对当今社会多样化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又会遇到什么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戏曲人自身不断的努力和观众的大力支持。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传承不息」

其实戏曲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艺人不断传承创新,使戏曲走向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高潮。在清代“同光名伶十三绝”,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程大老板程长庚,了解京剧发展史人,大家都知道,程长庚在京剧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程之后最出名的要数谭鑫培,他也知道谭鑫培有发展前途,但他还是说道:“惟子声太甘,近于柔靡,亡国音也。我死后,子必独步,然吾恐中国从此无雄风也。”到了清末民初,“小三鼎甲”时代,孙菊仙去了上海,汪桂芬改行,“天下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谭鑫培已经风靡一时了。梅兰芳刚出道的时候,谭鑫培对他的艺术也有所狐疑,毕竟谭鑫培是跟梅兰芳祖父梅巧玲同时代的人,而经常合作的又是他的老师王瑶卿。然而梅兰芳在众多文人的帮助下,对艺术进行了新的加工和包装,成就了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进入了中国,电影、话剧、歌剧,年轻人都喜欢这种新的潮流。包括梅兰芳这样的戏曲演员也感到了新文化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冲击,一批传统文人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改造戏曲的行列,如果说昆曲的流行,除了其他原因外,大部分文人参与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昆曲尊为雅部,地方戏成为花部。在齐如山、罗瘿公、金菊隐、陈墨香、翁偶虹等大批文人的介入,帮助许多京剧演员对戏曲剧目进行了加工整理,重新翻排上演。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传承不息」

京剧是如此,而同一时期其他地方戏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民国刊物《新民声》,1944年第七卷第一期23页,标题为《并垣访果子红——山西梆子中的余叔岩》一文中记载了丁果仙当时对戏曲的忧虑,笔者老张这样记录:

和她谈起山西梆子的前途,她夫妇两人都是非常慨叹的说:“山西梆子在现在,是比皮黄的危机还要大,如果照现在的情形延长下去,恐怕几年后,山西梆子的精萃,便消失净尽了。至于山西梆子为何如此衰落,其原因有数点,第一,因山西梆子始终无人成立科班,全都是子弟传授,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第二,山西梆子角色,老角多为男性,迨皆死亡,现在有各名角,多为女性,女子无一生不嫁者,何况坤角更为社会人士追逐对象,故一旦成名,便立有人捧她,如果双方同意,便立即嫁他,一出嫁,便无机会出演了,其艺术便也随之淹没。第三,山西梆子无明人指,亦不知自己改善,于是流至今日,精萃几全丧失,有些三大原因,于时危机大矣。假使再不设法整理,其前途不堪设想了。”

从此文中我们也不难窥探到丁果仙对当时戏曲传承的忧虑。戏曲发展还是一如既往的前进,1962年举办的“丁果仙舞台生活纪念大会”,

丁果仙又一次谈到了:“晋剧艺术是十分丰富的,到现在有的已经失传了,有的将近失传,我们要快点下手,抢救遗产,每一个老艺人身上都保留着丰富的宝贵东西,就看我们能不能虚心向老艺人抢救。”丁果仙大师在上世纪就对戏曲艺术时时刻刻存在着危机感,希望戏曲能好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传承不息」

日本学者说,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梁思成为了推翻这一学说,千辛万苦在山西的五台山找到了佛光寺,证明了中国有唐代的木结构建筑。韩国申请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与我国相似,说明科技经济发达的国家,传统古老文化还在稳态发展。曲润海先生曾谈到传统文化,不仅要有静态保护,也要有动态保护,静态当然是指史料档案,可以为陈列博览所用;动态是指存在于生活中,比如戏曲在舞台上何尝不是动态古老戏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传承不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