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非遗展示传统戏剧瑞昌采茶戏

江西九江非遗展示传统戏剧瑞昌采茶戏

瑞昌采茶戏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介

瑞昌地处长江南岸、庐山之麓,古属吴头楚尾,有青铜故里之称,既与吴越文化相互影响,又与楚文化血肉关连。境内山青水秀、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二百多年来,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民间采茶戏艺人。

瑞昌采茶戏历史悠久,它是黄梅采茶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二次倒流进入赣北,与当地民间茶灯戏相结合发展而成的民间小戏,是赣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唱腔抒情柔美、表演简练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俗称“糯米采茶”(以其形容之甜美)。不仅有完整的正本唱腔,还有近百首小调。历年来巡演于赣、鄂、皖、湘等地,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多次在省、市及国际戏剧大赛中获奖并受到领导、专家及同仁的一致好评。瑞昌采茶戏因流传较广,在赣北采茶戏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1986年,瑞昌采茶戏被更名为“九江采茶戏”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146页]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又将更名的“九江采茶戏”更正为“瑞昌采茶戏”入编。

2008年,瑞昌采茶戏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瑞昌采茶戏,旧称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灯”。其主要流行地区为瑞昌、九江、湖北、彭泽、德安、都昌、武穴等地。

“早在明代,瑞昌、九江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元宵佳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彩,热闹非凡。明末赣东茶灯戏传到赣北,与瑞昌一带灯彩相结合,便形成了瑞昌特色的茶灯戏。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外出,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便在赣北又与瑞昌茶灯戏揉合一起,从而形成了瑞昌采茶的三角班”(《江西省省志•戏曲剧种》记载)。

清道光年间,瑞昌采茶戏迅速发展成为半班,民间产生了许多茶戏班社。如“瓜山班(第一个采茶戏班社),洪源班、新堂班、水瀼班、柯源班等。历经六代传承:周才友—周英荣—徐庭梓—周升荣—徐虞贤—杨开仟等。造就了一批非常有影响的采茶戏老艺人。由于各戏班社相互间的竞争与结合,同时,他们各自地域不同,从而丰富了板腔形式,促进了剧种向前发展。

瑞昌采茶戏形式短小精湛,唱腔十分丰富,不仅有完整的正本唱腔,还有近百首小调,内容大多数反映民间流传的故事。如:姊妹摘茶,商贾蔡呜凤辞店,米行伙计张朝宗告经承,喻老四推车赶会,灾民李乙卖女等。在板式、结构、调式、旋律上都有他们各自许多特点:有的唱腔优美流畅、婉转柔和、渲染力强;有的唱腔顿挫有致,刚劲有力,充满生活气息。许多声腔都是乡村百姓熟悉的土腔土调,台上唱上句,台下接下句,戏声人气融为一体,形成近两百年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表演形式。

1955年,瑞昌组织百余民间采茶戏班社,举行秋季民间戏剧大汇演,吸收新的文艺工作者,组建县采茶剧团。1956年7月,“国营瑞昌采茶剧团”正式成立。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新老文艺工作者,对瑞昌采茶戏进行了全面挖掘、搜集、整理工作,进而使其更加巩固和完整。“瑞昌采茶戏”素有“糯米采茶”之称,是江西省赣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采茶戏剧种

主要内容

1、代表剧目

1987年瑞昌县成立戏剧创作研究室,闻先明整编了大小剧目“三十六大本,七十二插围(折子戏)”。

一、大戏有:三宝记、菜刀记、鹦鹉记、槐荫记、排环记、血衣记、卖花记、卖水记、凤凰记、毛洪记、罗帕记、私情记、鸡血记、金钗记、乌金记、青龙山、葵花井、赶子图、告经承、珍珠塔、锁阳城,胭脂褶、山伯访友等。

二、小戏计有:拜年、游春、卖水、秧麦、拐带、思怀、赶学、打瓦、打赌、打豆腐、染围裙、送香茶、过界岭、劝细姑、送月饼、挑牙虫、看花灯、苦媳妇、卖大布、送绫罗、下南京、二回楼、吊哈蟆、张孝打凤、南山打赌、瞎子捉奸、姐妺打赌、方卿拜寿、山伯访友、山伯现魂、三戏白牡丹、韩湘子化斋、张古董困城等等。

三、改编剧目:《乌金记》(冷绪河改编),《二龙山》(闻先明改编),《锁阳城》(张绪纲改编)、《红梅惊疯》(闻先明改编)。

四、创作剧目:《党的儿女》(闻先明创作),《麦良风去》(张绪纲创作)、《蛇珠》(闻先明创作)。

2、著名演员

瑞昌采茶戏艺人历代都巡演于赣、鄂、皖边境的城镇与乡村,艺人们之间长期交往,相互搭班、教戏学戏、取长补短、形成了瑞昌采茶戏独特风格,也造就了一批演艺人才。

杨开仟(1905-1974)艺名大老杨,瑞昌洪下源瓜山北杨人。

杨能美(1919-1989)艺名细老杨,瑞昌洪下源瓜山南杨人。十八岁学艺,师从杨开仟。为老班底艺人佼佼者。

邓见学(1927- )艺名细老邓。瑞昌洪下源瓜山老屋邓人。

周平钊(1924-1994)艺名海子。瑞昌洪下源瓜山周村人,十岁学艺,攻生行兼唱霸腔(即花脸)。

邓莜玲(1944-1968)瑞昌采茶剧团主要演员,头牌花旦。师从邓见学。她扮相清秀,嗓音甜润。1959年10月,曾应湖北黄石市人民政府邀请,参加该市庆祝建国十周年观礼活动,与云南省京剧团同台献艺,得到京剧艺术家关驌骦的青睐:“小姑娘活儿真漂亮,漂亮极啦!”。其代表作《三姐下凡》、《刘三姐》、《江姐》,俗称三出姐儿戏。年纪大的称她“三妺儿”,年纪小的称她“三姐儿”。短短的十年舞台生涯,瑞昌采茶戏在赣、鄂、皖等地被她演绎得红红火火。

3、声腔特征

瑞昌采茶戏属板腔体,“漏板”(弱拍起唱)是瑞昌采茶戏板式结构上的显著特点,亦称“漏板”采茶。瑞昌采茶戏音乐共分四个部分:一、正本唱腔。1、平板类、2、花腔类、3、汉腔类。二、杂调类。三、曲牌类。四、打击乐类

江西九江非遗展示传统戏剧瑞昌采茶戏

江西九江非遗展示传统戏剧瑞昌采茶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